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慷慨、大方、樂于分享的,而非具有獨占欲、小氣的孩子??墒乾F(xiàn)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一個“2+4”的保護環(huán)境中,他們的需求被家長及時關注、及時滿足,缺少與同齡人的交往,很少有分享的意識。
在同時有幾個孩子在玩耍時會有以下幾種情況:有的孩子想要把所有的三角樹插件拼在一起,于是他一聲不吭的拿走了別人正在玩的玩具;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,知道先要征求對方的意見再拿走玩具;有的孩子會主動跟老師分享玩具,說“給你啦”放在老師手上之后又馬上拿走。還有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告訴我說,她家閨女每次看見媽媽穿漂亮的衣服都會哭上半天:“媽媽你脫下來,那是我的裙子,你不許穿。”
可以說“自私”是孩子心理發(fā)展的必經階段,孩子們都喜歡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貼上屬于自己的標簽,而“慷慨”是后天習得的。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分享而又不會傷害他們呢,
上??釋W酷玩夏令營在這里提供幾點建議:
一、榜樣的力量
一直有這么一句話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”,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父母等家人無疑是他們的模仿對象。父母之間的分享行為,會讓孩子直接去模仿,比如媽媽與爸爸分享一塊蛋糕,爸爸說“謝謝哈”,孩子就有可能去模仿媽媽的行為,把自己的食物伸給爸爸或者與爸爸一起玩玩具,此時對于孩子的表揚也盡量不要泛泛地說“寶寶真棒!”,請具體表揚為“這個餅干真好吃”“和寶貝一起玩玩具真開心”等等。這樣孩子會明白他的這種舉動,會讓大家都很開心,從而被強化再次或者反復重復這樣的行為。
有的家長可能會在孩子分享的時候對孩子說:“寶寶真乖,媽媽不吃,你自己吃。”但是這樣久了之后,會給孩子造成誤解“分享只是一種形式,東西始終都是我自己的。”出現(xiàn)一旦媽媽吃了一口反而生氣“你怎么能吃我的蘋果呢。”
二、道德評價
有研究表明,情緒的顯著變化并不能促使“分享行為”的發(fā)生,在孩子“分享行為”發(fā)生之前均會有一個“認知”過程。這就告訴家長們,孩子的“慷慨”與他實際的情緒狀態(tài)并無太大關聯(lián),更多的是因為存在一個“道德思考、評價”的過程。孩子在遇到需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的時刻,會去思考“分享”的價值,“這是一個令大家都會開心的、積極的行為,是道德的和被贊許的。”家長在平時看到分享行為的時候,也可以如圖中張亮的做法一樣,引導孩子對此評價與思考。
三、孩子被拒絕時,及時的安慰
孩子學會了分享、學會了交換玩具之后,可能會在他發(fā)出邀請時被其他孩子拒絕,請及時安撫您的孩子,抱抱他、并告訴他:“看到這樣的情況發(fā)生,我們也很難過,但是沒有辦法,玩具是他的,他有權做主,希望你以后遇到別人找你借玩具時不要拒絕,不然他們也會難過的。”
學會慷慨,學會與人分享,促進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(fā)展,將更有利于孩子在入學之后的生活中更加順暢、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