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這樣一個學生,學習成績很好,對老師也很有禮貌,就是從不主動參加部隊夏令營,也不當班干部,說這些都沒意義。老師找他談話,問他:“你知道一個人生活中需要多少人的勞動幫助嗎?”他回答說:“我不知道。”“那你吃的、穿的、用的是哪來的呢?”“我爸爸媽媽給我買的。”老師又對他說,如果沒有農民種地,工人生產衣服,生活、學習用品,沒有商店,你能買到這一切嗎?……他聽了這一番話,不說話了,過不多久,他主動找老師要當英語課代表。同學都說他變了。這位同學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從不無故不參加部隊夏令營,班上分給他的任務都能盡心盡力地完成了。這個事例充分說明,只要耐心引導,教育得法,家長能夠認識到部隊夏令營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,鼓勵、支持孩子參加部隊夏令營,孩子中的索居離群現象一定會越來越少。

那么,作為家長如何讓孩子主動部隊夏令營呢?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,如今的孩子很“獨”不愛與同學在一起,特別是一些部隊夏令營,常常來找一些借口、理由不參加,令人困惑。當然,這除了有家長不放心孩子交往或處出的因素外,其實,這恰恰反映了中國社會下一代教育中出現了新的難題:獨生子女人群現象。
人,大多都渴望與人交往,這是生來便有的天性,無論是哪個時代的孩子都是如此。但為什么這一代孩子卻出現了反常的心態(tài)呢?究其原因,還在我們成年人身上。他們成長在眾星捧月,百般呵護的家庭環(huán)境,步入學校后,有的孩子在家中那唯我獨尊的地位一旦失去,其孤僻的個性便暴露無遺,因為,這種新的集體生活不再象家庭生活中父母那樣給予他百分之百的“愛護”,他自然不感興趣,也就不甘愿成為集體的一員了。
當孩子不愿參加軍事夏令營時,家長一定要了解弄清他為什么不愿參加的原因。
人是群居生物,社會交往是我們的天然屬性,少年兒童時對部隊夏令營或交往缺乏熱情,通常的原因都是因為幼年時在養(yǎng)育過程中的一些方法不正當造成的。
其實,解決的方法就是從日常生活入手,給孩子創(chuàng)造社交機會,比如參加一些部隊夏令營色彩濃厚的興趣班,如跳舞下棋等。必要時,父母也參加,讓孩子更有安全感,鼓勵孩子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此時,父母不要對孩子表達的做法正確與否的判斷,而是要讓孩子展示自己的特長,并讓孩子感受到外界的反應,父母也可以在自己的同學朋友聚會時讓孩子參加,感受里面的氣氛,影響她的社交愿望,并多讓孩子承擔家庭的責任,尤其是社交上的責任,哪怕只是給親戚朋友打個電話,也多讓女兒去做,在這個過程中她就會逐漸找尋自己的感覺,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愿。
相關推薦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