哭、樂、苦這些都是人生必有的經歷,孩子長大后會碰到這些困難,家長就應該讓他自己去克服。那是誰在引導它讓了克服的呢?
中國青少年軍事將帥夏令營小編為你解答。
是父親,但是在中國的許多家庭中,父親的角色卻是缺失的。
不知大家有沒有發(fā)現做家庭教育咨詢的來訪者基本都是母親,這就說明,在現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也許出現了“陰盛陽衰”的現象。那就會知道在中國的家庭教育,是母親為主的占50%,以父親為主的占20%,平分秋色的占30%。不少爸爸把教育寶寶的責任推給媽媽,自己則躲個清閑,其實這樣做不好。
當問及一些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時,有的答:工作太忙,沒時間管孩子;有的說:脾氣不好,沒法跟孩子生那個氣……看來好象都有理由,其實他們忘記了古訓“養(yǎng)不教,父之過”。
缺少男性教育,孩子的性格、情感、意志、思維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。我們的孩子現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經夠多了,嬰兒時多是母親喂養(yǎng)、照料;上幼兒園全是女老師的教育;小學、中學階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師教育為主;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、性格懦弱、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、自卑等特點。父親的缺席,使得孩子的性格缺陷難以得到及時的彌補,在孩子需要父親的指點時,卻把孩子推給無助的媽媽。
長此以往,若寶寶心里感到爸爸對他不負責任,有事時也不向爸爸征詢意見,爸爸的威信就會越來越低,孩子的性格缺陷就越來越難彌補。父親們懶一時,躲一時,卻恐怕要后悔一輩子。
在這一點上,想到了在第一部《大宅門》中,七爺白景琦和妻子黃春生了一個兒子叫白敬業(yè)。在爸爸管教孩子稍嚴厲的時候,媽媽黃春總是太愛護孩子,總說“孩子還小”,不忍心懲罰,也拿不出管教的辦法,只一味縱容,所以讓孩子躲過一劫。白敬業(yè)長大了之后性格懦弱不爭氣,和他父親完全不同,也許正是這個道理。
合適的做法是,父母兩人誰都不要溺愛或者太暴政,都要人性且講原則,而且,兩人要拿出統(tǒng)一的一套原則來,都要堅定不移地執(zhí)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