苛政猛于虎也
出處:《禮記·檀弓下》
孔子過泰山側(cè),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。夫子式而聽之,使子路問之,曰:“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憂者。”而曰:“然。昔者,吾舅死于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于焉。”夫子曰:“何為不去也?”曰:“無苛政。”夫子曰:“小子識之,苛政猛于虎也。”
注釋:
?。?)哀:極傷心。
(2)式:同“軾”,車前的橫木,供乘車時手扶用。
?。?)子路: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。
?。?)壹似:很像。
?。?)舅:在古文中也指“公公”,即丈夫的父親。
?。?)苛:苛刻,暴虐。
(7)小子:孔子對學(xué)生的稱呼。
(8)識(zhi):同“志”,記住。
(9)去:離開。
(10)于:比
譯文:
孔子路過泰山旁邊,見到一個婦女在墳?zāi)骨翱薜煤軅???鬃佑檬址鲋嚨姆鍪謧?cè)耳聽。他讓子路前去詢問,(子路)說:“聽您的哭聲,好像著實有許多傷心的事。”婦女于是說道:“是的。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,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,如今我兒子又死于虎口。”孔子問:“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?”婦女回答說:“這里沒有苛政。”孔子對子路說:“子路要記住,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!”
寧于老虎為伴,死于虎口,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統(tǒng)治,用反襯的方法烘托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,不堪忍受。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況也許有點夸張,但卻道出了一種現(xiàn)實:人類社會有時比獸類社會還要黑暗和兇暴,人有時比食人野獸還要殘忍。
個人是無力反抗比野獸還要兇殘的暴政的,即使像孔夫子那樣的圣人,也只有哀嘆的份兒。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,而天下烏鴉一般黑,跑是跑不掉的,迫不得已,便于野獸為伍,寧為野獸腹中餐,不愿做人刀下鬼。
黑暗和殘暴也有其作用,那就是:它是一面鏡子,讓我們從中看到人性的丑惡和兇殘,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。據(jù)說,人是最怕照鏡子的。當人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時,會被嚇得魂不附體。不知道我們從鏡子中看到“苛政猛于虎也”之時,會不會嚇得魂不附體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