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末期,晉國的實權掌握在范氏、中行氏、智氏、韓氏、趙氏、魏氏六卿的手中。晉出公十七午(公元前458年),六卿中的范氏、中行氏因為爭權不成,狼狽逃走。
晉國大權逐漸落在智氏智瑤的手中,人們尊稱他為智伯。智伯聯(lián)合韓氏、趙氏、魏氏瓜分了范氏等人的領地。
晉出公不甘心做名存實亡的君主,就借此機會率軍討伐智氏等四卿。然而,天不遂人愿,晉出公在戰(zhàn)場上寡不敵眾,兵敗身亡。
晉出公死后,晉敬公繼位。不幸的是,晉敬公也是個傀儡君主,晉國的政令大權全部掌握在智伯的手中。然而,智伯的野心遠不及此,他還計劃先消滅韓、趙、魏,然后再正式取代晉敬公,自己做一國之君。
公元前403年,智伯采納了謀士稀疵的計策,以晉敬公將出兵伐越為由,令韓、趙、魏交出部分領地,如違令,就奉晉敬公之命討伐。
韓、魏雖然對智伯不滿,但權衡再三后,覺得自己不是智伯的對手,只得忍痛割地。而趙襄子本來與智伯有仇,就堅持不給地。
智伯聞訊后大怒,立即率智、韓、魏三家兵馬殺奔趙國。
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,率部來到他父親趙鞅的轄地晉陽。趙鞅因平日里待百姓寬厚,深受擁戴。當智伯的大軍兵臨晉陽城下時,城里軍民拼死抵抗,相持不下。
智伯就下令放水灌城。洶涌的河水奔騰而來,很快水就距離城墻頂僅僅五六尺,城內(nèi)也灌進了不少水。
然而,城中軍民無一人動搖逃跑,就連婦孺老幼都同趙襄子一起,堅守自己的家園。
一天,智伯、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駕車察看水情。韓魏兩人互相看看,心照不宣:趙亡,韓、魏也就不保了。得意的智伯并沒有注意到這些,但稀疵卻心下了然。
回到帳內(nèi)后,稀疵立即跟智伯說:“韓、魏一定反叛!”看著智伯不相信的樣子,他解釋道:“您脅迫韓、魏出兵攻趙,現(xiàn)在得到趙城池指日可待。眼見三家即將平分趙地,而他二人不但不高興,反而憂愁,難道不說明他們意欲反叛嗎?他們是怕趙亡后,災難就降到自己頭上了!”
第二天,智伯將這些話告訴了韓、魏二人。這二人心中大驚,但表面上卻故作鎮(zhèn)靜,忙表自己忠誠的決心。原本也有些懷疑的智伯也就不在意了。
他二人告辭后,走出大帳才擦去頭上的冷汗。正巧這時稀疵進帳,碰到了他們。稀疵進帳后,直接問智伯:“主上,您怎可將我所說的話告訴韓、魏二人呢?”智伯很奇怪,說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稀疵回答說:“我剛進門,碰見他們,他們二人都拿眼睛狠狠地瞪我,匆匆離開了。”智伯還是不相信。
稀疵見智伯又貪又愚,還驕橫無比,今后難免有殺身之禍,便借故請求出使到齊國去了。
趙襄子坐鎮(zhèn)孤城,糧草將盡,心中著實憂慮。他召來謀士張孟談商議對策。張孟談說:“據(jù)我所知,韓、魏隨智氏伐趙并非本意,不過是被智氏驅(qū)使。他們應該也知道,趙亡后,自己必將與我國同一下場。所以,依我之見,我們不妨用‘偷梁換柱’之計。”
張孟談把自己的想法說完后,趙襄子不由得拍案叫絕。于是,趙襄子即刻派張孟談趁著夜色只身出城,前去面見韓、魏二人。
張孟談見到韓、魏二人后,說:“韓、趙、魏三國,好比唇齒相依,唇亡則齒寒。趙亡了,二位能得到什么好處呢?如今,晉陽陷落只是早晚的問題。一旦趙亡,韓、魏必將被智氏滅掉。與其這樣,不如早做打算。”
韓、魏二人在張孟談的勸說下,終于認清了前途,三家定下共反智氏的秘密盟約。
兩天之后,趙襄子的兵士們掘開了水堤,大水頓時沖向智軍營地。智軍毫無防范,驚慌失措,大部分都被大水吞沒了。
韓、魏此時則按原計劃自左右殺來,趙襄子從后面追殺過來。三路大軍殺得智軍死傷遍地。最后智伯被殺,智氏宗族也因此全部被滅。
青少年國學夏令營認為趙襄子采用了張孟談的“偷梁換柱”之計,殺了驕縱輕敵的智伯,滅了勢力強大的智族,保全了自己的土地和百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