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。在書法藝術長河里,所以說書法是研究過程中的創(chuàng)造藝術,那么,它的研究內容和創(chuàng)作形式必須是寬范的。既研究古人也研究個人,既研究歷史斷代體式象貌,也研究那個時期藝術的滋生發(fā)展以及與經濟政治的關聯(lián)。盡管中國的書法目前世界上好多國家在運用、興起、學習,然而它真正的根則是在中國。
書法的要義在于排遣,在于抒發(fā),在于精神,在于自如。要進行書法創(chuàng)作,一定要先發(fā)散情懷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,才可以稱得上神奇。然而所謂的出神入化,又怎能脫離規(guī)矩的存在呢?出神入化就是巧妙地運用規(guī)矩,不滯澀,不執(zhí)著,體現出圓通的美妙,造化的偉大功業(yè),彰顯于文字。因此,書法創(chuàng)造需不斷研究,不斷更變,不斷妥協(xié)。正所謂“師古不泥古”。
古人曰“相時而動,或知其情;從心所欲,鮮悟其理。蓋欲正而不欲邪,欲熟而不欲生,人之恒心也。規(guī)矩未能精諳,心手尚在矜疑,將志帥而氣不充,意先而筆不到矣。”這大體的意思是:有人知道根據時機而動的情由,卻很少能夠領悟隨心所欲的道理,想要中正而不偏邪,想要熟練而不生疏,這是人們恒久不變的意志。不能熟練地掌握規(guī)矩,心手尚處于拘束猶疑的階段,就會心志高遠而底氣不足,空有構思而筆力不夠,那當然就不能隨心所欲了。這個道理的存在,深層次地顯露了一個問題,什么是規(guī)矩和根基、領悟與超然、相對與絕對。
書法人都常講書法的字內、字外功夫,但要達到什么程度,理解到什么地步,難以用等式去衡量。字內功夫當然是臨書寫字問題,學習書法扎實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,真、草、隸、篆創(chuàng)作,沒有踏踏實實,一絲不茍的臨書過程,創(chuàng)作出的作品是經不起推敲的。如果不注意基礎學習,不注重“法”的培養(yǎng),“開弓就打”創(chuàng)作,謂之“自體”,那恐怕就是俗話說的沒等會走就想跑了,這必然導致創(chuàng)作出的作品紕漏百出,雅俗本末倒置。因此研習書法無論從楷、隸、篆哪體入手,都必須遵從認真摩帖、臨帖、背帖到出帖這一過程,否則必事半功倍。
書體的理解與賞識其實也是書家內涵的積累必然,讀帖與賞識是研究過程中創(chuàng)造的必備之課。
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在《書法文化與學者眼界》一書中說:“全世界文字可以稱為審美的藝術—書法藝術,只有中國,別的國家沒有專門的書法藝術。在中國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,書法實在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”
確實,書法真是一種奇妙的藝術,憑著幾根簡單的線條,居然拼湊出千姿百態(tài)的字樣。方寸之地,氣象萬千,一個字彷佛一個小世界;一幅字,組成了氣勢恢宏的大千世界。小中見大,在小小的空間里,顯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寫書法,有些是借用了前人的詩詞歌賦,有些就是自己所寫,是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。這真的叫做直抒胸臆,酣暢淋漓。
事實上,在眾多藝術門類中,書法是最能體現藝術家風骨的一種。書法最能看出書法者的胸襟、氣度、思想和情操??磿?,有人的字蒼勁有力,有人瀟灑自如,有人酣暢豪放,有人閑適安逸,充滿了生命的律動。
古人形容懷素的字,好像怪石蹲在溪水中,又好像寒冷的枯藤纏著古松。如果把懷素的字放在河邊,它一定會字字成龍,順水游動。
腹有詩書氣自華,好的書法,不能單純依靠書法技藝的提高,必須把藝和文結合起來,把文學修養(yǎng)、藝術修養(yǎng)、傳統(tǒng)文化的修養(yǎng)作為字外的功夫,廣泛學習,博取兼收,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。
掃微信二維碼,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(tài)
閱讀上一篇:圍棋夏令營介紹小學生下圍棋有什么特別注意的嗎
閱讀下一篇:幼兒國學小常識之五禮
常見問題
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