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,以茶待客的禮儀由來已久,據文獻記載,江南一帶,在兩晉、南北朝時,“客坐設茶”,便已變成遍及的待客禮儀。到唐朝,它更發(fā)展為全國性的禮俗。如劉禹錫《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》吟:“客至茶煙起,禽歸講席收”;白居易《曲生訪宿》稱:“林家何一切,茶果迎來客”;李咸用《訪友人不遇》記:“短棒應棒杖;稚女學擎茶”;以及杜荀鶴《山居寄同志》所說:“垂釣石臺依竹壘,待賓茶灶就巖泥”,等等。
國學夏令營>>>
以茶葉相奉送,在中國歷史上實踐呈現(xiàn)很早,但在唐朝曾經的文獻中記敘不多,在《全唐詩》中奉送茶葉變成多見的題材。如李白《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》、柳宗元《巽上人以竹間自來新茶見贈酬之以詩》、白居易《蕭員外寄新蜀茶》、盧仝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等等,經大略查點,《全唐詩》對于答謝奉送茶葉的詩歌,多達30余首,這也多少說明晰茶在其時受人注重的一斑。
與唐朝以茶為禮,以茶相饋盛極一時有關,在社會上環(huán)繞茶的飲用,還興起了別的一些新的風氣,茶會便是其中最值得稱道的一種。“茶會”(即今之茶話會)一詞,最早就見之于唐詩。在《全唐詩》中,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《資圣寺賁法師晚春茶會》一詩以外,還有劉長卿的《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》,錢起的《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》,以及周賀《贈朱慶余校書》“樹倚池島鶴,茶會石橋僧”等詩歌和詩句。也許因為茶會在其時尚屬初出,在有的詩歌中,又稱為“茶宴”和“茶集”等等。如李嘉祐即席詩《秋晚招隱寺東峰茶宴內弟閻伯均歸江州》,錢起《與趙莒茶宴》,以及王昌齡的《洛陽尉劉晏與府縣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》等便是。這些不一樣的稱法、特別是錢起一人的二詩,一名茶會、一稱茶宴,標明其時社會上對茶會或許還未構成一致和斷定的提法。別的,從上述詩歌中,咱們也不難看出,詩中所記的茶會、茶宴或茶集,差不多都與寺廟和尚有關。
這說明,茶會或許即是由寺廟僧界首要興起的。茶對釋教來說,不只是一種“蕩昏寐”、“凈塵心”有助于修行的飲料;并且是用以標榜簡樸的所謂“素業(yè)”。
茶道夏令營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