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原夏令營的孩子們都說,草原是美麗的,是人間天堂。但是,我卻分明感覺得到大草原的單調與寂寞。據草原夏令營介紹,沒有幾個城里人真的愿意在草原上久居,更別說定居。與此同時,草原上的人,也沒有幾個是不愿意遷徙到繁華城市生活的。那些贊美草原家鄉(xiāng)的游牧民族的后裔,都早已移居城市。留在草原的,基本上都是一些沒有能力、門路在城市立足的人。草原,不過是食肉者偶爾懷念的粗茶淡飯。一戶牧民,能承包一萬兩千畝草原,大家都羨慕他們的富有。但是,事實上,走親訪友的跋涉,平時生活的寂寞,求醫(yī)問藥的艱難,對他們而言,是如影隨形須臾無從擺脫的。草原夏令營試問,有幾個人,真的能夠舍棄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便利、舒適,去草原上過接近原始人類的游牧生活?
歷史書中,講到北方民族侵占、掠奪中原民族的土地財物時,喜歡用“鐵蹄蹂躪”之類的詞語,字里行間,會有先進文化遭到野蠻部落踐踏的憤懣與傲慢。但是,到過大草原的草原夏令營學員們,都不難想到,地廣人稀的草原部落,要想組織、集結幾萬幾十萬的大軍,長驅千萬里,進行作戰(zhàn)并且取勝,決非易事。大規(guī)模軍事行的動背后,一定有著先進的軍事、行政文化,有著相當合理的財富分配制度,有著賞罰分明的法律法規(guī),有著任人唯賢、人盡其才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,有著廉潔奉公的政府官員,有著英勇善戰(zhàn)的軍隊干部……總而言之,很多方面都比一個平庸、腐朽的中原王朝先進。北方民族的勝利,并非簡單的軍事勝利,他們勝在軍事之外。彪悍的游牧民族,當遇到不錯的中原政權時期,例如草原夏令營秦朝的秦始皇時期、漢朝的漢武帝時期、唐朝的李世民時期,他們其實是彪悍不起來的。
當代偉人毛澤東點評歷史人物,對成吉思汗的評語是“只識彎弓射大雕”。據我并不豐富的草原文化知識,草原民族雖然十分重視射箭這種技藝,但是,他們的箭鏃所向,有狼,有野兔,有麋鹿,有虎豹,似乎是不包括大雕的。大雕在他們心目中是一種無比美好的東西,經過馴化,可以成為他們打獵時的助手,草原夏令營生活上的伴侶。一個優(yōu)秀的獵手,跟一只出色的大雕之間,有著類似戀人的感情。草原民族可能會在不傷害大雕的前提下,想方設法捕捉大雕,不大可能張弓搭箭,去射殺它們。“射雕”一詞,當是不了解草原文化的文明人生造出來的。草原民族,不舍得射殺大雕。
參加草原夏令營觀摩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。觀看了好幾場潮爾道、呼麥等蒙古長調的演唱。在介紹潮爾道的時候,蒙古族朋友會反復強調,這是一種源于宮廷的音樂,只在一些重要、莊嚴的場合演唱。言語之間,有明顯的優(yōu)越感。而草原夏令營的學員們,在聽過這些已然流落民間的宮廷音樂之后,更想知道,蒙古族有沒有來自底層牧民,類似《詩經》國風的、漢代樂府詩、節(jié)奏較為明快奔放的音樂。直覺告訴草原夏令營的孩子們,應該是有的。眾所周知,《詩經》里邊,最優(yōu)秀的部分是來自底層百姓的歌唱——國風,以及來自低級士大夫階層的歌唱——小雅,用于宮廷演唱的大雅、頌,往往是裝腔作勢,缺少情感,缺乏趣味性的,藝術價值并不高。
草原夏令營的學員們以為,尋訪文化習俗,固然可以抱著欣賞、贊美的心態(tài),但是,也不妨帶一點審視的眼光,去權衡,去思索。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