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該如何選擇?
讓咨詢顧問主動聯(lián)系你吧!
張士誠于至正十三年(1353年)在泰州(今屬江蘇)起義后,建國大周。十六年,自高郵(今屬江蘇)遷都平江(今蘇州)。其勢力范圍南達紹興(今屬浙江),北抵濟寧(今山東巨野),東臨大海,西至汝州(今屬河南)、濠州(今安徽風陽東北),南北長達 2000余里。有軍隊數(shù)十萬,糧足財富。二十三年,張士誠稱吳王。
中國121軍事夏令營帶大家回憶一下,朱元障滅陳友諒后,盡占長江中游廣大地區(qū),遂轉(zhuǎn)兵東向攻張士誠。針對其轄地修長,中隔長江,南北兵力不便機動的弱點,決定采取先占淮東,再取浙西,斷其兩翼,最后攻取平江的戰(zhàn)略。二十年十月,朱元障命徐達、常遇春率馬步舟師先攻泰州,擊敗守軍正面阻擊及張士誠援軍,奪其城,攔腰截斷張士誠軍,隨后向北圍攻高郵、淮安。張士誠為減輕江北壓力,連續(xù)在江南對朱元璋發(fā)動三次攻勢,均遭失敗。
次年三、四月,朱軍盡占淮東諸郡。五月,朱軍進軍浙西,為迷惑張士誠,聲言要攻平江,暗中揮軍進圍湖州(今屬浙江)。張士誠急派朱暹、呂珍率兵6萬增援,結(jié)果被徐達分割包圍。張士誠親率精兵往救,途中兵敗撤回;再派徐志堅率兵增援湖州,又戰(zhàn)敗被俘。
十一月,湖州、杭州、紹興、嘉興等地守軍相繼降宋元障。朱軍乘勝進圍平江。徐達、常遇春采取“鎖城法”,筑長圍、高臺,日夜攻城。張士誠多次突圍,均被擊回。朱元璋兩次勸降未果。張士誠困守 10個月,終于城破被俘。
閱讀上一篇:戰(zhàn)斗在南天海角的抗日游擊隊
閱讀下一篇:中國121軍事吃苦成長夏令營安全保障措施有哪些